为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石榴籽”工程,7月13日,化学化工学院雅克玛儿福籽同心暑期社会实践团赴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开展实践活动。活动以“探寻民族品牌、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发展”为主旨,用脚步丈量民族团结之路,以行动诠释青年担当。
解码民族品牌,夯实共同体产业根基
实践团成员走进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实践科研基地——雅克玛儿技术产业有限公司。实验室里,藏区传统酥油经现代工艺转化为民族符号;展厅中,融合藏族纹样的彩妆产品琳琅满目。“从饮食符号到美妆品牌,靠的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碰撞。”听着工作人员李龙霞的介绍,实践队员王雯感慨不已。
该企业将藏族酥油工艺与现代提取技术结合,斩获多项专利与行业认证,让民族品牌走向全国。这一实践,正是各民族文化互学互鉴的生动范例。
党史铸魂,同心共话团结情
为凝聚共同体思想共识、传承红色基因,实践团在企业党建活动室围绕“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主题开展党史学习。结合卓尼地区红色故事与民族交往历史,队员们纷纷表示:从红军长征时期的军民鱼水情到当代民族产业协同发展,团结奋斗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指导老师徐召结合卓尼红色历史讲述:“红军长征过卓尼时,当地群众倾力支援;如今各族群众共兴产业,团结始终是不变的旋律。”
场馆寻迹,红色记忆照初心
在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州会议纪念馆内,泛黄的照片、斑驳的实物静静诉说着历史。7月14日下午,实践队员跟随讲解员的步伐,望着展馆内群众支援红军的门板、粮草清单,彷佛在诉说着当年红军与藏区群众的深厚情谊。
“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是融入血脉的力量。”队长韩欣怡在笔记中写道。
踏访藏区村寨,感受民族相融的真切暖意
7月15日,实践团一行深入卓尼乡村,在扎古录镇康养小镇里,藏式民居与现代化设施相映成趣。当地居民介绍到:小镇建设融入藏族建筑的元素,既保留了文化特色,又带动当地百余群众就业。
午后的百年藏寨,古碉楼的经幡随风飘扬。这座有200多年历史的藏寨,以“外不见木,内不见土”的藏式苫子房而闻名。92岁的藏族老人用藏语讲述着村寨的变迁,她指着远处的青稞田回忆,祖辈传下来的耕作技艺已延续数百年,各族村民们并肩劳作,青稞酒里浸透着团结协作的情谊。
当地居民介绍:“房梁雕花融合藏式吉祥纹样与汉族的工匠技艺,是早年多民族合力修建的成果,这些建筑不仅是家园,更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见证。”
走出实验室、走进红色场馆、走向藏族村落,雅克玛儿福籽同心实践团将继续前行,深入挖掘红色故事与藏乡历史,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故事。
甘公网安备62010502000864号 陇ICP备17000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