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体-受体聚合物可通过调整有机部分的结构,从而获得合适的重复单元并实现分子设计。通过供体的给电子能力和受体的吸电子能力来调节带隙。供体和受体之间的电子拉-推效应有效地分裂光生激子,可以促进聚合物内有效电荷传输。因此,供体-受体聚合物具有分子结构多样、多功能化、电子结构可调等优点,成为最有前途的有机光电材料之一。
近期,我院姚小强课题组与兰州大学曹靖教授合作开发了一种新的供体-受体聚合物的构建方法,通过构建两个不同的W/Cu/S簇节点:[WS4Cu4Br]+和[WS4Cu5Br2]+单元,开发了一种新的供体-受体聚合物的构建方法。TPA配体作为“导线”连接这些W/Cu/S节点,产生2D聚合物框架。这种簇聚合物具有高度暴露的S和Cu表面位点,可以有效地结合在钙钛矿薄膜表面,促进界面电荷传输。最终,改性后的器件效率显著提高,效率最高可达24.77%,器件的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
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Adv. Funct. Mater. 2024, 2404671 (IF = 19.0),文章第一作者为姚小强和兰州大学在读博士生方子涵,理论计算部分由兰州大学穆希皎完成,通讯作者为兰州大学曹靖教授,西北师范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
甘公网安备62010502000864号 陇ICP备17000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