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甘肃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采集表-材料科学与工程

【发布单位: 发布时间:2019-06-04 浏览量:467

附件2  




2019年甘肃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信息采集表




高校名称:      西北师范大学         

主管部门:      甘肃省教育厅         

专业名称: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0805             

专业类:          工科           

专业负责人:       周小中            

联系电话:15117182652         



甘肃省教育厅  制


填表说明


1.采集表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准确严谨。填报内容不得有空缺项,如无内容应填“无”。

2.采集表须填写电子版,并提交至评审网页

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佐证材料在申报时一并提交。

4.报送单位在高校评审推荐后,将信息表和汇总表打印,加盖公章后,于610日前报送省教育厅。

目    录


一、所在高校基本情况

二、报送专业情况

1.专业基本情况

2.专业负责人基本情况

3.3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升学)情况

4.3年本专业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和支持情况

5.专业定位、历史沿革和特色优势

6.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7.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8.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9.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结果和外部评价

三、下一步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的主要思路及举措

一、所在高校基本情况

学校名称

西北师范大学

学校代码


学校办学

基本类型

部委院校  □地方院校 ■部省合建高校

公办  □民办  □中外合作办学

在校本科生总数

3年年均本科招生数

专任教师总数

专任教师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比例

%

生师比


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

推进高水平本科建设整体情况

(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推进“四新”建设、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培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文化等1200字以内


学校关于本科

人才培养的重要

政策文件

(限10项)

序号

文件名称

印发时间

1



2





二、报送专业情况

1.专业基本情况

专业名称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

0805

修业年限

3-6

学位授予门类

工学

专业设立时间

2013

所在院系名称

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总学分

169.5

专业总学时

2354

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18.9%

本专业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比例

100%

注:以上数据填报口径为2018-2019学年数据。

2.专业负责人基本情况

姓名

周小中

性别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学历

研究生

出生年月

1982.06

行政职务

系主任

学位

工学博士

研究方向和近三年主讲的本科课程

研究方向:新能源材料

近三年主讲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主要有:《材料科学基础》(主干、必修课程)、《材料工程导论》(主干、必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科学综合实验》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学》,共计1834课时、644人次。

3.3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升学)情况

年份

毕业生

人数

境内升学

人数

境外升学

人数

就业人数

自主创业

人数

2018

21

2

0

17

2

2017

41

8

0

27

6

2016

4.3年本专业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和支持情况

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所获奖励或支持名称

时间

等级

授予部门

教学成果奖

1

基于“化学化工信息检索”课程培养“双创型”人才

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2018

甘肃省二等

甘肃省人社厅、教育厅

2

基于“化学化工信息检索”课程培养“双创型”人才

甘肃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2016

厅级

甘肃省教育厅

3

依托“化学文化学”,推进课程改革与创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甘肃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2016

厅级

甘肃省教育厅

教学名师与

教学团队

1

王荣民

宝钢优秀教师奖

2017

国家级

宝钢教育基金会

2

王荣民

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2017

省级

甘肃省教育厅

3

莫尊理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名师

2016

省级

甘肃省教育厅

4

化学文化学教学团队

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

2018

省级

甘肃省教育厅

5

创新创业讲坛教育教学团队

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

2017

省级

甘肃省教育厅

专业建设

1

材料科学与工程

甘肃省重点学科

2018

省级

甘肃省学位委员会、甘肃省教育厅

2

材料科学与工程

甘肃省创新创业教育试点改革专业

2018

省级

甘肃省教育厅

课程与教材

1

创新创业讲坛

甘肃省创新创业教育慕课

2016

省级

甘肃省教育厅

2

精细化学品化学

甘肃省创新创业教育慕课

2018

省级

甘肃省教育厅

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

1





教学改革项目

1

化学化工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训练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

2017

省级

甘肃省教育厅

其他

(限50项)

1

惠小娟、朱春艳、丁娟霞、韩亚珑、叶娜

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甘肃赛区省级选拔赛三等奖

2018

省级

甘肃省教育厅

2

惠小娟、朱春艳、杨俊辉、丁娟霞、韩亚珑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甘肃赛区决赛优秀奖

2018

省级

甘肃省教育厅

3

朱春艳、杨俊辉、严一斌、余欣、曾亚萍

2018年度黑钻石基金汇项目路演总决赛优秀奖

2018

全国

黑钻石(北京)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4

朱春艳、杨俊辉、严一斌、余欣、曾亚萍

安宁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18

安宁区

安宁区人民政府

5

彭清梅

甘肃省大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

2015

省级

甘肃省教育厅

6

彭清梅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二等奖

2015

国家级

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7

曹萌阳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二等奖

2017

国家级

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注:1.专业建设指本专业获得省部级特色专业、品牌专业、一流专业等建设项目支持情况。

2.其他指本专业教师和学生获得的省部级及以上教育教学奖励和支持情况。

5.专业定位、历史沿革和特色优势

(限500字以内)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甘肃、服务西北、辐射全国,努力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相关领域输送学术创新人才和应用创新人才,将专业建设水平做到甘肃顶尖、国内一流、国际知名。

本专业19962000年分别获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从事高分子材料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20032005年分别获批建立甘肃省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和生态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2年获批设立材料物理本科专业并实现招生,同年获批“黏土基固沙材料研究”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2013年获批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本科专业并实现连续招生,同年获“黏土基生态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支持并于2016年获滚动支持;2016年获批 “聚合物基能源转化与储存材料及器件研究”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2017年获“风沙危害防治功能材料制备与应用”甘肃省科技厅创新团队;2018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为甘肃省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获批为甘肃省重点学科。

本专业以生态相关先进功能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光电功能材料等为特色,在生态高分子材料、无卤低烟(抑烟)阻燃高分子材料、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生物医药高分子材料、储能材料、催化材料、光电材料、气敏材料等方向形成了研究特色,具备从新型材料制备、材料性能表征到功能器件开发与应用的完备科研和教学体系;材料科学于20187月份以来一直列位ESI全球前1%


6.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限1000字以内)

6.1专业建设创新

1)人才培养理念:结合新材料领域的国际前沿性、学科交叉性和产业贴近性的关键特征,确立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的“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具备学科交叉优势、拥有国际化视野”的纳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2)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立足教科融合、学科融合的材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人才培养制度:制定学院章程,实施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激励机制,为材料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6.2管理机制创新

  1. 以教学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师资培训

以教研室为平台建立“助教制”,完善“传帮带”机制,开展集体备课,实行新开课、开新课试讲机制。围绕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教学研讨等活动。

  1. 以教学评价为核心的师资考评

完善以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办法。完善教学质量的评估办法,实施以学生评价为主的教学评估方法。从教学质量和学生体验两方面细化教学评分标准。

6.3人才培养机制

1)教学科研深度融合机制。通过将优势科研资源以新课程、新项目等形式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教授全员参与教学,将科技前沿和创新训练融入教学,实现每个本科生都有导师、每个本科生都参与项目实践、全部科研仪器都向本科生开放。

2)多方协同的资源融合平台。基于教育部、甘肃省重点实验室,以及2011协同创新中心,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积聚共享。

6.4资源建设

1)课程资源:

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学术发展前沿,注重基础性、创新性、系统性,制定“通识+专业”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着重加强学生人文艺术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和艺术涵养;专业教育着重夯实专业基础和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厚基础来促创新,通过专业实践课程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目前已有4门课程获批省级、校级课程项目建设。未来,将努力建设更多门的金课。

2)教材资源:

本专业使用的教材都是由任课教师推荐的最前沿的和最权威的教材,同时鼓励并支持教师结合不同教材特点和课程特色编写讲义、出版教材。

3)教学实验室:

目前,本专业所有公共实验和基础课实验均在化工学院、物电学院等完成。同时,本专业不断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已新建了2个本科生材料专业教学实验室,为本科实践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未来将继续加强材料专业实验室建设,增加实验投入。仪器设备方面,学院超2000万元的先进高端科研设备对本专业学生全部开放,学生可预约高端科研设备的使用,并随时获得实验教师的指导。

4)教学信息化:

本专业高度重视现代信息化手段再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采用多种途径的授课与考核方式提升本科生教学质量。《材料科学基础实验》和《材料科学综合实验》为本专业的特色实践类课程。目前,该课程将尝试拍摄实验的教学视频,并上传至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并将根据需要逐步向全校乃至全社会开放。


7.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限500字以内)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直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及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已经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教学科研梯队。教师队伍由26位专职专任教师组成,主要的专业方向为功能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及光电功能材料,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6人,讲师2人,高级实验师2人,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占任课教师总数的82.3%,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6人,80%以上教师具有国内一流建设院校博士学位。其中,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2个,省“教学名师”2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项目”资助1人、西北师范大学“双星计划”入选者11人次。并计划未来每年引进1-2名材料相关专业专任教师,实现师资可持续发展。在基层教学组织方面,始终将本科教育教学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已经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教学课程组,集中讨论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形成多个课程教学团队,深化教育改革。

8.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限500字以内)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始终注重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专任教师已经主持各类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项目10余项;目前已建设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本学科建有高分子材料研究室、能源材料研究室、材料分析与表征实验室等各类研究室和实验室20余个,拥有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200kV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各类材料表征与研究的先进仪器设备和高性能工作站等总价值8000余万元的各类设备,以供学生参观、学习使用,依托这些平台,本专业学生参加各类比赛、竞赛并获奖20余人次。2018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为甘肃省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获批为甘肃省重点学科。


9.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结果和外部评价

(限500字以内)

本专业已培养了62名本科生毕业生,正在培养117名本科生,享有良好的声誉。“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质量调研结果”显示,毕业生对本专业的 “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认同度、满意度较高,普遍反馈其在科研能力、批判思考、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学院的本科录取分数线也在逐年提高。87%的毕业生进入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双一流大学继续深造,或在材料相关产业领域从事研发工作,人才培养质量赢得广泛认可,大部分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我省高新企业发挥着骨干作用。本专业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甘肃省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专业、甘肃省重点学科等这些荣誉及称号的取得不仅提升了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知名度,也为提高本专业的办学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品牌基础。

三、下一步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的主要思路及举措

 (限800字以内)

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自获批之日起,根据专业特色、目标与定位,以培养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为目标,突出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坚持强化学科基础、鼓励学科交叉的原则,构建了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但由于本专业获批时间短,建设期较短,同时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知识相关课程偏少。因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继续立足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整合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在分析国际一流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制定出教科融合、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推进全人教育、坚持个性化培养、提高选修课比例、保持开放性和前沿性、鼓励学科交叉、以及加强实验(践)、创新类课程。

2. 教学质量工程

本专业由于设立时间较短,未来还需大量工作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未来将继续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课程建设:紧紧围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和新要求,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

2)教材建设:教材建设要反映教学内容改革的成果,积极推进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课件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建设,选用高质量教材,编写新教材。瞄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国际先进水平,引进、消化和使用国际优秀教材,努力与国际主流教材建设保持同步。本专业将与国内知名出版社合作,出版一整套可供国内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使用的《生态功能材料系列教材》,预计将包括《生态功能材料》、《化学电源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等。

3)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保证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突破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推广使用现代信息工具的教学方法,推进启发式教学,采用探究式、研究性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

4)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课程和教材建设项目。加强微课、慕课、网络进阶课、新生研讨课等的建设工作。开启特色课程的网站建设,逐步实现教学工作的线上线下互动。积极申报国家级与省部级教学教改项目,推动教学改革与教育研究。

3. 加强实习、实训与创业指导

目前,本专业在学生的实习实训与创业方面还稍显薄弱。本专业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1)导师课题:目前,本专业学生从大二开始就确定了自己的学术导师,并逐步参与导师的材料相关课题。未来,本专业将继续大力推进将优势科研资源以新生研讨课、引导课程和前沿课程等形式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实行师生双向选择、学段贯通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教授全员参与教学,将科技前沿和创新训练融入教学,建立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四级”创新训练体系,实现每个本科生都有教授导师、每个本科生都参与项目实践、全部科研仪器都向本科生开放, 有效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实习/实训:本专业目前设有一批校外重点实习基地,今后将重点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此外,将增设优秀青年教师为本科生进行分方向的实习/实训指导。

3)创业指导:将聘请生态材料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为本科生的“企业导师”,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指导,结合自己的创业经验为学生讲授国内外先进的创业理念;鼓励以导师的“大产业”带动创业学生的“小产业”,通过业务往来实现双赢。

4)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提高实验室整体建设水平。逐步加大相关学科实验室和研究项目等资源向学生开放的力度,针对学生特点,吸收学生参与学科前沿研究。积极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推进学生参加前沿研发项目与毕业论文。





联系方式

学院办公室:0931-7970806

本科教务办公室:0931-7970144

研究生教务办公室:0931-7971851

团委办公室:0931-7971535